“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立足监督职责,以强监督促强落实,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聚焦责任落实,压实整治“责任链”。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作为政治监督的重点事项清单,紧盯市农业农村局主体责任落实情况。通过约谈提醒、专项督查等方式,督促市农业农村局制定《桂林漓江支流“消劣返清”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细化任务分工,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岗。针对整治进度滞后、责任传导不到位等问题,纪检监察组通过及时通报、约谈相关负责人、督促下发整改通知书等方式,推动问题整改,形成“压力层层传导、责任环环相扣”的工作格局。
下沉一线监督,织密整治“监督网”。强化“组局”联动,联合局多个部门成立专项督查组,下沉至叠彩、七星灵剑溪等点位开展沿线摸排走访,聚焦农村黑臭水体、废旧农膜回收、畜禽粪污治理、农药化肥减量等关键环节,查找农业面源污染源头。通过查阅台账、实地走访、随机抽查等方式,严查工作作风不实、整改走过场、形式主义等问题。整治工作开展以来,累计开展监督检查10次,排查出问题13个,发现并督促整改涉养殖直排污染等12个问题,推动整治工作走深走实。
推动长效治理,构建整治“新格局”。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建立“组局”联动监督、沟通会商、联系协调、数据分析通报和线索排查机制。督促市农业农村局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督促农业执法部门对涉及区域农业执法检查、农药销售、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设置情况进行常态化督促检查,推进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制定出台《桂林市农用薄膜适宜性覆盖评价技术指导意见(试行)》等制度文件6份。逐步构建“县区自查+专班督查+纪检抽查”三方联动监督机制,提升整治效能。通过强化监督与制度完善双轮驱动,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向常态化、长效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