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之窗 > 基层风采 > 正文

评论丨以实干担当践行为民初心

作者:龙纪宣
来源:龙胜各族自治县纪委监委
摘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员干部的职责使命,始终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紧密相连。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员干部的职责使命,始终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紧密相连。从脱贫攻坚战场上扎根基层的“第一书记”,到疫情防控中冲锋在前的“逆行者”,再到乡村振兴里俯身耕耘的“新农人”,无数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人民办实事”的深刻内涵,将“履行职责”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为民办实事,需怀揣“枝叶关情”的为民情怀。群众的需求,往往藏在衣食住行的琐碎里,落在柴米油盐的细节中。在河南某乡村,驻村干部走访时发现村里老人因行动不便,办理社保认证十分困难。他们没有简单地要求老人“到点来办”,而是带着设备上门服务,逐户为老人拍照、认证,用耐心和细心解决了老人们的“心头事”。这种“把群众当亲人”的态度,正是干部履行职责的核心要义。倘若脱离群众、漠视需求,即便有再宏大的规划,也会沦为“空中楼阁”。党员干部唯有始终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把群众的“期盼”当作“目标”,才能在履职中找准方向,让为民服务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为民办实事,要练就“破解难题”的实干本领。履行职责不是“喊口号”,而是要在攻坚克难中展现担当。面对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难题,陕西某县干部没有盲目跟风上项目,而是深入调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邀请农业专家指导,带领群众发展特色猕猴桃种植,并搭建线上销售平台,帮助村民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短短几年,曾经的“空壳村”变成了“富裕村”,村民人均收入大幅增长。这启示我们,干部履行职责,既要敢闯敢试,更要善作善成。在面对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的“硬骨头”时,需拿出钉钉子精神,找准问题症结,创新工作方法,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回应群众期待,让“为民谋幸福”不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具体的实践成果。

  为民办实事,应坚守“清正廉洁”的履职底线。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一旦偏离“清正廉洁”的底线,履职就会失去方向,为民服务也会沦为“谋私利”的幌子。

  近年来,各地持续深化反腐败斗争,查处了一批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案件,正是为了筑牢干部履职的“廉洁防线”。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之心,在工作中严守纪律规矩,在生活中坚守道德底线,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只有自身过硬,才能在履行职责时挺直腰杆,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让为民办实事的过程成为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过程。

  时代在发展,人民的需求在变化,但党员干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不变,“履行好职责”的要求从未降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每一名干部都应怀揣为民情怀、锤炼实干本领、坚守廉洁底线,把为民办实事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实事中感受到党的温暖,在每一次履职中看到国家发展的希望。如此,方能不负人民所托,不负时代使命,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书写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篇章。

镜头丨大美十月
最后一页
清廉桂林
点击进入清廉桂林主站
清廉桂林 微信
清廉桂林 官方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