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廉播 > 正文

中国纪检监察报丨义方既训 家道颖颖 走进广西家教家风基地(桂林)

作者:曹丽萍 文秋萍 付饶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摘要:九月初的桂林,暑意未消,荷花婷婷,蝉鸣阵阵,微风拂过,花香四溢。从市区一路向北,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村爱莲广场旁,坐落着去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广西家教家风基地(桂林),青砖灰瓦、檐角飞翘,依山傍水、古朴清雅。

  江头村爱莲家祠的这几扇窗棂以文字来装饰,上排窗棂左边为“遏制”,右边为“循理”,下排左边为“老”,右边为“幼”,《周氏家训》中有“尊老爱幼,家教传统,景行为贤,孝待双老”等要求。

  广西家教家风基地(桂林)一层“爱莲江头 香远益清”展厅介绍了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桂林市灵川县江头村周氏后裔的家训。 桂林市纪委监委供图

  九月初的桂林,暑意未消,荷花婷婷,蝉鸣阵阵,微风拂过,花香四溢。从市区一路向北,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村爱莲广场旁,坐落着去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广西家教家风基地(桂林),青砖灰瓦、檐角飞翘,依山傍水、古朴清雅。

  基地依托“百年清官村”江头村周敦颐后裔的家教家风文化打造而成,由先贤家风、红色家风、时代新风三部分组成。走进基地,每一条家规都承载着先辈们“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智慧与期望,每一个家风故事都饱含暖意,体现出和美之家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

规行矩步奉莲指教

  在基地展陈第一篇章“爱莲江头香远益清”展厅内,“百年清官村”微缩场景向观众呈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头村古建筑群的风貌。该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计有180余座620多间明清时期的建筑。

  江头村居民以周姓为主,是北宋“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明洪武元年(1368),周敦颐的一支后裔从湖南道县迁到了江头村定居。数百年来,这支周氏后裔始终秉承先祖的理学精神,耕读传家、廉洁传家,孕育了“爱莲文化”。

  江头村古建筑群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无疑是爱莲家祠。爱莲家祠落成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其名取自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是一座以大门楼、兴宗门和文渊楼为主体的三进院落。祠堂的柱、梁、枋均着黑色,象征淤泥;四壁、楼面、窗棂则着红色,寓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爱莲家祠部分窗棂上雕刻有镂空的“敏事、慎言、循理、亲贤”等字样,它们出自儒家的经典、先祖的著作以及自家的家训等,这些装饰细节无不折射出周氏家族清白做人、洁身自爱的家风规劝。

  爱莲家祠集中体现了江头村爱莲文化的精神和传统,而支撑着这一传统行之久远的是家风家规。

  清朝,江头村周氏后裔周启运以周敦颐的爱莲思想为基础制定了《周氏家训》,全文共80句320字,每句四字,言约意丰,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家训说“吾家风尚,素为严紧,规行矩步,奉莲指教”,强调对家教的重视、对规矩的重视。

  家训涵盖了对周氏子弟立身处世、求学持家、为人为官等多方面的要求,如“衣食俭朴,不倡奢耗”倡导节俭反对奢侈;又如“出仕为宦,官清吏瘦,摄职从政,报国务民”要求为官廉洁尽责;再如“做人刚健,不卑妄娇,与人为善,终生荣耀”制定了与人打交道的准则。周氏子弟启蒙时均要背诵家训才可进入家祠学堂。

  江头村周氏一族恪守家训,传承优秀家风文化,耕读为本,数百年间,家族德业隆盛,成为桂林乃至广西有名的文化世家。据不完全统计,至清末民初,江头村周氏家族共出庶吉士7人,中进士8人、举人25人、秀才170人;出仕为官者共163人,其中五品及以上官员37人,任职地点遍布全国各省;出现“父子进士”“父子翰林”“一门两进士”“三代庶吉士”“四代翰林”“五代知县”等一家数代多人中举出仕的现象。更值得称道的是,周氏家族出仕为官者前后100多人,却鲜有贪官污吏,他们勤政爱民,清廉秉正,不仅他们的名字青史留名,亦使得江头村享有“百年清官村”的美誉。在这美誉的背后,是爱莲文化在发挥影响,是清廉家风在代代传承。

襟怀照古今芳同桂岭长

  桂林人文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基地以显著的篇幅介绍了毕生秉持“居官以清廉为最”信条的清代名臣陈宏谋的事迹与家风。

  展厅中复制了陈氏家祠“祖迹居潇湘不忘木本,宗功溯虞系当念水源”的对联,可见陈宏谋祖上是从湖南迁来桂林的。

  桂林地处湘桂走廊南端,自古就是中原通往岭南的必经之地,历史上有许多湖南及更北部的移民,钟情于冠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而定居于此。

  在桂林市临桂区四塘镇北面的狮峰山腹地,钟灵毓秀的横山村便是陈宏谋的出生之地。村中的陈氏宗祠历史悠久,见证了清代名臣陈宏谋、“三元及第”的陈继昌等先贤的成长。

  陈宏谋极重视教育,视之为“政事之本”,堪称清代的社会教育家。他编纂的《五种遗规》十分有影响力,直到清末还被列为中学堂修身科教材。

  陈宏谋公务繁忙,但不忘通过家书与孩子们交流,对他们的读书、求学、为人提供耐心指导。他在家书中对孩子们说:“到家以后,行止坐卧总不离书本方好。纵有往来酬应,稍可抽身即亲书籍。丢荒半日,必要补足,才可谓之好学”,希望孩子们刻苦读书,手不释卷,而不能“拱手空坐”。

  他现身说法,告诉孩子们自己“自总角受学以来,未曾一日无师,未曾一日不读书,更未曾有无书可读之苦”,鼓励孩子们“学业精进,做一个可止可仕、有体有用之人”。读书学习能够出人头地,即使不中科举,陈宏谋亦希望孩子们日后做一个“有体有用”的人。所学者何?他编纂《五种遗规》之一的《养正遗规》时,特别说明“学也者,所以学为人也”,爱亲敬长便是为学之基,提醒众人“切勿以世俗读书取科名之说,汨乱其良知”。

  在陈氏宗祠里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四朝循吏高祖一品当朝相继四巡抚两八知府四十八县令”,下联是:“五代连科玄孙三元及第共揽三翰林双四进士三十二举人”。这副对联,说的是陈宏谋家族人才辈出,不仅陈宏谋官居一品,成为乾隆朝宰辅,其廉洁自律、为民兴利、变革风俗之举为人称道,而且其多位后人出任显职,在科场上更是出现了其玄孙陈继昌在乡试、会试、殿试皆取得第一名即“三元及第”的罕有成绩。

  陈宏谋曾说:“吾家风教,素为整密。”即使时光过去几百年,陈宏谋的人格魅力、传世著作、治家之道依旧光照人间,为八桂文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丹心贯日情如海碧血雨花气若虹

  革命家庭,赤子家风。一代代共产党人干事业铁马秋风,爱子女铁骨柔情,他们树立的人格风范、沉淀的优良传统,已成家风表率,彰显出共产党人特有的品质和风骨。

  翻开广西风云激荡的红色历史篇章,无数革命先辈在八桂大地用生命和热血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湘江战役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红色传奇。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中,共产党人留下的一封封家书,或言之铮铮,或语之切切,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重温这些文字,我们能收获感动,收获前行的力量。

  在基地红色家风展陈中,新中国首任监察部部长钱瑛与丈夫谭寿林的诗词、家书展板,令所有参观者驻足凝视、感动不已。

  “生还何处寄萍踪,骤雨狂风肆逞凶。几度铁窗坚壮志,千番苦战表精忠。丹心贯日情如海,碧血雨花气若虹。三十一年生死别,遗篇再读忆初逢。”这首诗写于1962年,是钱瑛为丈夫谭寿林的遗著《俘虏的生还》再版而作的,表达了共产党人面对困难意志更坚的精神品格,也饱含了她对丈夫的挚爱和思念。

  谭寿林出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192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求学期间,他结识了黄日葵,1924年在黄日葵等人的介绍下,谭寿林加入中国共产党。两人联络广西籍学生成立了“新广西期成会”,并创办《桂光》半月刊。在黄日葵、谭寿林等人的努力下,党的组织在桂林、东兰等地迅速发展。到1927年夏,广西已经建立了20多个党支部,拥有党员300多人,为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储备了大量人才。

  1928年以后,谭寿林主要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1928年底,谭寿林与钱瑛在上海结为革命伉俪。两人相聚的时光少之又少,婚后不久,钱瑛被派往苏联学习,两人通过书信保持联系。1931年春,钱瑛回国。然而,这年4月,谭寿林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捕。在狱中,敌人对他施以各种酷刑,他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泄露党的任何机密。1931年5月30日,年仅35岁的谭寿林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永别了心爱的妻子和那从未谋面的孩子。

  谭寿林在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中说:“亲爱的,我们未竟的事业,我们满怀憧憬的未来,还有我们的孩子,只有靠你一人去奋斗了。但请相信,在看得见你的地方,我的眼睛和你在一起;在看不见你的地方,我的心和你在一起。”谭寿林就义后,钱瑛万分悲痛,为了继续革命伴侣的未竟事业,此后终生没有再婚。

  往事并不如烟,英雄的面孔并不因时间流逝而模糊,革命烈士的家书今天读来仍旧有字字千钧的分量,这是信仰的力量。当历史长河奔涌至新时代,带着这份力量,我们不惧挑战,行稳致远。

临桂区:擦亮监督“探头” 为秋季开学保驾护航
最后一页
清廉桂林
点击进入清廉桂林主站
清廉桂林 微信
清廉桂林 官方微博
^返回顶部^